2012暑期兩岸交流活動心得

發佈於2012年8月17日 -

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。小時候對臺灣的印象是,臺灣是一個寶島,有秀麗的風景,還有豐富的物產。而隨著近年來,兩岸的深入交流,我又對臺灣的文化有了一些瞭解,從之前來臺灣交流的同學口中,都聽說臺灣是很值得親身體會的地方。直到這次來臺灣交流,才切身體會到,臺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。

我想每個來臺灣的大陸人,對臺灣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臺灣人的熱情。從步入便利商店的「歡迎光臨」,再到無處不在的「謝謝」,還有向路人求助時的熱情迴應,絕大多數臺灣人的熱情,讓每一個大陸人都爲之感動。或許是我們在大陸媒體上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漠的報道,在身邊經歷了很多冷冰冰的公務人員,在港澳見識了路人的嚴肅,而在臺灣,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。在每一個地方,人們總是把「謝謝」還有「對不起」、「不好意思」掛在嘴邊,這讓我們在剛來的時候有些不習慣。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頗深,我們在剛來不久計劃出遊時,瞭解到去澎湖還需要過海關,因此我們就擔心持我們現有的一些證件能否前往澎湖旅遊。於是我就在移民署的網站上留言詢問。令我倍感意外的是,留言後不久,就收到了移民署的郵件,告知詢問以交給相關部門處理,並告訴了我預計的答覆日期。在答覆日期當天,我接到了移民署的電話,告訴我我們的證件是可以去澎湖旅行的。而這樣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。

當然,臺灣的美不僅侷限於臺灣的廣大民衆,臺灣的風景也很美。我們利用週末去了很多非常美麗的地方,難以一一列舉,這裏來挑選一些印象深刻的來做記錄。陳教務長說他最喜歡綠島,我也覺得綠島是臺灣最美的地方之一。往返綠島的交通是十分不方便的,一小時的航船顛簸地十分厲害,平時不暈車船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。但煎熬過後則是美的收穫。綠島的風光秀麗,不僅四周海景優美,還有朝日海水溫泉供遊客消遣放鬆,更絕妙的是浮潛,能讓人一覽海底風光,看到各種海魚和珊瑚,美不勝收。當然,對綠島印象最深的,還是在大陸見不到的人權紀念公園。通過參觀當年關押政治犯的監獄,瀏覽人權紀念碑,我切身體會到了臺灣這一段我們在課本中學不到的歷史,也對臺灣問題的背景與現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。

此次來臺灣,雖然叫做「學術交流」,但實際上文化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。聽實驗室的學長學姐講,臺灣人之所以很講禮貌,和日據時代有密切的關係,此外諸如便利商店、便當這些東西也深受日本影響。可以說當今的臺灣文化並不是單一的中華文化,而是多文化的融合,這與民族主義化的大陸是截然不同的。即便是中華文化,在臺灣也有不一樣的體會,印象最深的就是臺北捷運的四種報站語言,這一現象恐怕是世界上都很罕見的。

兩岸有著共同的中華文化,再加上兩岸的官方語言都是北京音,因此和港澳相比,在這裏更有一種家的感覺。不過由於兩岸分隔六十餘年的緣故,我也發現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。最典型的差異就是很多詞彙的表達是不同的,特別是我們資訊(信息)專業的詞彙,差異更大,大到有時只能用英文才能準確表達。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外,在文字方面的差異則是有目共睹的。在來臺灣前,我知道在維基百科上有「港澳繁體」和「臺灣正體」之分,但我以爲只是諸如「打印」和「列印」這樣的詞彙差異,但來臺灣之後,才意識到,文字的差異並不只是這麼簡單,同樣是繁體字,港澳和臺灣依舊有所不同,例如「裏」和「裡」。在臺灣的這些天,總會聽到有人問我,我們大陸人怎麼會認識繁體字,這要歸功於KTV了,大陸KTV中的港臺歌曲,字幕通常都是繁體字。

遺憾的是,由於時間所限,此行我沒有對臺灣原住民有所瞭解。我想,作爲臺灣最古老的民族,他們的故事也一定很精彩。在跟接待家庭的交流中,我第一次聽說了霧社事件,回大陸之後,我會找到《賽德克・巴萊》這部電影,去了解一下這段原住民保衛家園的歷史。

來臺灣四十天,我和每個人交流的經歷都很愉快。目前,兩岸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,在和接待家庭以及民宿老闆交流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希望看到兩岸能更深入的交流,用行動來消除彼此之間隔閡,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。

我很感謝清大和聯發科技能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瞭解臺灣、感悟臺灣的機會。回去之後,我會把我在這裏的見聞講給身邊的人,讓大家都能瞭解臺灣。我也真誠地希望,兩岸人民能像我們這樣互動起來,瞭解彼此,共建美好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