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 。小時候對臺灣的印象是 ,臺灣是一個寶島 ,有秀麗的風景 ,還有豐富的物產 。而隨著近年來 ,兩岸的深入交流 ,我又對臺灣的文化有了一些瞭解 ,從之前來臺灣交流的同學口中 ,都聽說臺灣是很值得親身體會的地方 。直到這次來臺灣交流 ,才切身體會到 ,臺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。
我想每個來臺灣的大陸人 ,對臺灣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臺灣人的熱情 。從步入便利商店的 「歡迎光臨」 ,再到無處不在的 「謝謝」 ,還有向路人求助時的熱情迴應 ,絕大多數臺灣人的熱情 ,讓每一個大陸人都爲之感動 。或許是我們在大陸媒體上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漠的報道 ,在身邊經歷了很多冷冰冰的公務人員 ,在港澳見識了路人的嚴肅 ,而在臺灣 ,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 。在每一個地方 ,人們總是把 「謝謝」 還有 「對不起」 、 「不好意思」 掛在嘴邊 ,這讓我們在剛來的時候有些不習慣 。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頗深 ,我們在剛來不久計劃出遊時 ,瞭解到去澎湖還需要過海關 ,因此我們就擔心持我們現有的一些證件能否前往澎湖旅遊 。於是我就在移民署的網站上留言詢問 。令我倍感意外的是 ,留言後不久 ,就收到了移民署的郵件 ,告知詢問以交給相關部門處理 ,並告訴了我預計的答覆日期 。在答覆日期當天 ,我接到了移民署的電話 ,告訴我我們的證件是可以去澎湖旅行的 。而這樣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。
當然 ,臺灣的美不僅侷限於臺灣的廣大民衆 ,臺灣的風景也很美 。我們利用週末去了很多非常美麗的地方 ,難以一一列舉 ,這裏來挑選一些印象深刻的來做記錄 。陳教務長說他最喜歡綠島 ,我也覺得綠島是臺灣最美的地方之一 。往返綠島的交通是十分不方便的 ,一小時的航船顛簸地十分厲害 ,平時不暈車船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。但煎熬過後則是美的收穫 。綠島的風光秀麗 ,不僅四周海景優美 ,還有朝日海水溫泉供遊客消遣放鬆 ,更絕妙的是浮潛 ,能讓人一覽海底風光 ,看到各種海魚和珊瑚 ,美不勝收 。當然 ,對綠島印象最深的 ,還是在大陸見不到的人權紀念公園 。通過參觀當年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,瀏覽人權紀念碑 ,我切身體會到了臺灣這一段我們在課本中學不到的歷史 ,也對臺灣問題的背景與現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。
此次來臺灣 ,雖然叫做 「學術交流」 ,但實際上文化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。聽實驗室的學長學姐講 ,臺灣人之所以很講禮貌 ,和日據時代有密切的關係 ,此外諸如便利商店 、便當這些東西也深受日本影響 。可以說當今的臺灣文化並不是單一的中華文化 ,而是多文化的融合 ,這與民族主義化的大陸是截然不同的 。即便是中華文化 ,在臺灣也有不一樣的體會 ,印象最深的就是臺北捷運的四種報站語言 ,這一現象恐怕是世界上都很罕見的 。
兩岸有著共同的中華文化 ,再加上兩岸的官方語言都是北京音 ,因此和港澳相比 ,在這裏更有一種家的感覺 。不過由於兩岸分隔六十餘年的緣故 ,我也發現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 。最典型的差異就是很多詞彙的表達是不同的 ,特別是我們資訊 (信息) 專業的詞彙 ,差異更大 ,大到有時只能用英文才能準確表達 。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外 ,在文字方面的差異則是有目共睹的 。在來臺灣前 ,我知道在維基百科上有 「港澳繁體」 和 「臺灣正體」 之分 ,但我以爲只是諸如 「打印」 和 「列印」 這樣的詞彙差異 ,但來臺灣之後 ,才意識到 ,文字的差異並不只是這麼簡單 ,同樣是繁體字 ,港澳和臺灣依舊有所不同 ,例如 「裏」 和 「裡」 。在臺灣的這些天 ,總會聽到有人問我 ,我們大陸人怎麼會認識繁體字 ,這要歸功於 KTV 了 ,大陸 KTV 中的港臺歌曲 ,字幕通常都是繁體字 。
遺憾的是 ,由於時間所限 ,此行我沒有對臺灣原住民有所瞭解 。我想 ,作爲臺灣最古老的民族 ,他們的故事也一定很精彩 。在跟接待家庭的交流中 ,我第一次聽說了霧社事件 ,回大陸之後 ,我會找到 《賽德克・巴萊》 這部電影 ,去了解一下這段原住民保衛家園的歷史 。
來臺灣四十天 ,我和每個人交流的經歷都很愉快 。目前 ,兩岸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,在和接待家庭以及民宿老闆交流的過程中 ,每個人都希望看到兩岸能更深入的交流 ,用行動來消除彼此之間隔閡 ,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 。
我很感謝清大和聯發科技能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瞭解臺灣 、感悟臺灣的機會 。回去之後 ,我會把我在這裏的見聞講給身邊的人 ,讓大家都能瞭解臺灣 。我也真誠地希望 ,兩岸人民能像我們這樣互動起來 ,瞭解彼此 ,共建美好的未來 。